首页_长安注册_长安娱乐_首页
首页_长安注册_长安娱乐_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正文
恒达娱乐-招商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27 21:06    文字:【】【】【
摘要:恒达娱乐-招商 舞蹈最早是一种艺术活动,用直观的艺术形态表达文化情感,在幼儿园中的运用能够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和自身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文通过对

  恒达娱乐-招商舞蹈最早是一种艺术活动,用直观的艺术形态表达文化情感,在幼儿园中的运用能够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和自身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文通过对舞蹈对幼儿作用的分析,展示出现代化教育的意义。

  舞蹈是一种美育教育形式,能够直接作用于幼儿的身心,体现出健身和健美的双重作用。在舞蹈学习中,能够提升幼儿的自我意识以及审美方面的能力,培养出幼儿良好的思想品格和高尚的情操。舞蹈可以让幼儿在知识学习之外,更好地去追求上层的精神生活,它主要是幼儿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人能够看到,学习舞蹈的幼儿和不学习舞蹈的幼儿相对比,气质上更胜一筹。幼儿在学习舞蹈以后,无论是台上表演还是平时的生活都能够让其更敢于表现自己,激发出幼儿内心中的表现欲望,一般会在掌声以及表扬的过程中让幼儿增强自信心。舞蹈动作的基本站姿就是挺胸抬头立腰,因此在生活中幼儿也会这样做,长久下来气质自然显露。

  舞蹈训练能够对幼儿的大脑产生作用,在大脑神经的刺激下锻炼幼儿的肌肉和骨骼。生活中很多实例已经证明,舞蹈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学习舞蹈的幼儿,不仅仅食欲非常好,并且睡眠也很好,身体长高很快,这是因为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能够让幼儿的骨骼更加粗壮,更有弹性和坚实有力。舞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舞蹈的形式对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协调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幼儿在组合走步以及敬礼的过程中,一些幼儿走步比较生活化,而在舞蹈组合中就会对此进行规范,教师对幼儿的动作进行协调。再比如在学习《编花篮》的过程中,这种歌声比较富有童真性,能够吸引幼儿更多注意力,由此产生非常强烈的学习愿望。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存储着舞蹈动作的不同变化,将这些动作和歌声融合在一起,融入到舞蹈表演当中。幼儿在舞台上,伴随着五彩的灯光,自己的反应能力也更快,还会获得更多的掌声。从此可以看见,一些经常学习舞蹈的幼儿,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快,并且还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对事物的反应能力也非常高。

  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幼儿的注意力动机,引导幼儿的注意力方向,以此提升幼儿的注意力水平。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同。教师可以使用前倾、低位置以及柔软体面的姿态对待幼儿;用亲切、温和的目光看待幼儿;用缓慢和柔和的话语对待幼儿,在这样的状态下,幼儿的身心才能够得到放松。按照幼儿注意力的特点,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观察模仿学习方式是舞蹈教学过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下幼儿的学习更加完整,并且可以在头脑中组建起不同的舞蹈动作。记忆是一种人脑的反应,对幼儿的生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本身就比较活泼好动,舞蹈这种富含多种动作的学科能够让幼儿的表现欲望得到深化,这是幼儿心智具体化的外延表现,幼儿更加能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兴趣,让幼儿的智力也得到快速发展。幼儿本身就是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家,家长和教师不能泯灭孩子的这种天性,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对孩子进行更多的鼓励,在天生好动以及不断变化的事物中,进行想象和创造,伴随着动听的音乐翩翩起舞,能够在舞蹈中找到更多的快乐,伴随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本文对舞蹈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够对幼儿舞蹈教师和家长起到一定的促进性作用,也得到一定的启示,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后代。舞蹈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学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争取按照幼儿的个性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舞蹈成为幼儿放松身心,启迪智慧的一种更好方式。

  [1]孙宏,,李亚楠等.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2015,13(22):79-80.

  幼儿教育一般是指父母及老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更好地促进子女身心健康的发展。幼儿教育要注重使幼儿成为完整的人,成为有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教育内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并明确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通过这些年的幼儿教育实践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中国的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幼儿教育的主要方面及内容,即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和美术。纲要还指出,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要贯穿在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等全部生活与活动之中。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正常发展,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现今,有不少父母过早与孩子缺乏亲子交往,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不到很好的保证,使孩子出现不爱交流、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的习惯,这些都会让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幼儿园的孩子又多,教师有时照应不过来,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心理的发展,容易使小孩形成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孤僻的性格。这样,幼儿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危机,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且使幼儿形成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对幼儿教育予以重视,不仅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一个质的提高。

  (1)据查访,在我国沿海许多小工厂内,有不少年龄在15~18岁的孩子辍学在那打工。虽然有不少是因为家境贫寒不能完成学业,但是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不想读书(或者是不喜欢读书)。对学习不感兴趣,这是否可以说是幼儿教育的一大失误呢?针对孩子不想学习,我想这与孩子在接受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家长或是幼儿教师应该进行反思,是否对幼儿的教育不够关心或者是对幼儿的教育引导有误。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或老师关注的。

  (2)我国甘肃省曾对农村边远山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入学前受过学前启蒙教育的儿童在语文、数学两门主要学科的成绩上要远远高于入学前受过启蒙教育的儿童。另外,国外也有研究资料表明,如果对学龄前进行过初步的数学启蒙和训练,这些儿童到了十三四岁,其数学成绩比未受过学前期训练的同龄人要好。由此可见,学龄前的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使幼儿掌握 一些有关数学的粗浅知识,发展其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更能对幼儿进入小学甚至中学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创造有利的条件。

  幼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天生对这个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而事实上,幼儿也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了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在幼儿学习科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我们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着无数个疑问,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如,月亮为什么有时圆圆有时弯弯?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为什么种子会发芽?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等等一系列幼儿身边所能接触到的现象,是幼儿通过向科学海洋的航船,兴趣是航程的向导。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帮助幼儿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幼儿发现许多蜻蜓都飞的很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蜻蜓?它们为什么飞的这么低呢?”这些幼儿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引导幼儿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幼儿理解蜻蜓低飞和天气的关系。

  让我们的幼儿不断的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符合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生活,关注和尊重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适当安排体现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有关内容,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以扩展幼儿的视野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如“神奇的电脑”“能干的机器人”…… 。

  20世纪60年代,新西兰的教育学家赫达维(Holdway)提出了“分享阅读”这一概念,他认为分享阅读是对亲子阅读行为改进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引导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早期阅读的有效方式。分享阅读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并在上海、天津等地的幼儿园进行一系列的本土化研究,由于其模式先进、教学效果良好,迅速成为我国幼儿园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课程模式之一。

  分享阅读的读本分为配套的大书、小书,读本的图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且夸张有趣,是孩子非常喜欢的阅读材料,教师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激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一阶段,联结与建构。教师可用遮挡法,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并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第二阶段,阅读与反思,也就是大书变小书的过程。新的刺激又会再次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巩固幼儿对字词的认识和故事的理解,并体验自己阅读小书的乐趣。第三阶段,拓展与创造。可以通过画画、续编故事、角色表演等方式再次继续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不断刺激会使幼儿的阅读兴趣保持下来,使幼儿慢慢爱上阅读。

  有人做过一项这样的调查:“你喜欢在家看书还是在幼儿园看书?你喜欢自己看书还是和父母一起看书?”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幼儿都选择了在家看书和父母一起看书,这说明幼儿喜欢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和喜欢父母的陪伴。通过分享阅读的“分享”,幼儿不仅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和快乐,而且汲取了很多知识。有父母的陪伴阅读时,阅读成为一种父母和孩子互动的游戏,看着父母温柔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躺在父母的怀里,幼儿会把这些信息转换成安全、惬意和父母对自己暖暖的关爱。同时父母也会感到幼儿对自己深深的依恋,缩短了父母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朗诵诗歌或看图书时,经常看到幼儿眼看手不动或者口张手不动和指读时手指超前或滞后等问题,导致幼儿无法把字形与发音有效联系起来,不能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有效认字的目的。分享阅读可以培养幼儿的前阅读能力,前阅读能力是指幼儿通过字形-字音-字义与语言建立一种熟悉感,慢慢达到识字和阅读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幼儿边指读边看图画,并发出字音,慢慢的就能把看到的字与音一一对应起来,从而意识到每一个字形都有一个准确的发音,字形与字音存在匹配关系。经过多次重复后,幼儿就能逐渐达到对字形、字音、字义的认识和了解,这种教学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

  2000年之前,幼儿园阅读的方法是“编码取向”,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的语言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学时首先应该进行音、形、义、字、词、句等技能的训练,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阅读。因此,有人称这种方法为“识字课程”,这种课程需要教师反复阅读教学材料,如儿歌、童谣中的重点字、词加以解释或做听说游戏。目的是引导幼儿学习字、词、句,培养幼儿复述和表达的能力。

  2000年之后,全语言教育理论成为早期教育的主流价值追求。这种理论认为: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动的角色,成人扮演着示范者,为幼儿提供支持的语言的环境。目的是使幼儿熟练的使用语言,并能与人沟通,这种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成人的刻意教导,而是幼儿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这种教学方法与识字教学不同,它注重师幼共同阅读整篇文章,认为教师只要不断创造条件,幼儿就能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相联系,共同理解文本内容。

  美国加州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解决幼儿词汇量少、书面语言敏感性弱、词素意识发展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平衡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编码取向”和“全语言教育”两种教学法的结合体。研究发现,这种平衡教学法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持续保持其兴趣、动机和参与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法的理论,分析各种教学法的优点、缺点,能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幼儿积极性,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教育阶段进行不同教学。在很多的语言课中采用平衡教学法,在互动的分享阅读情境中融入“编码取向”的语言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2007年-2010年,李虹对分享阅读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研究发现,这种阅读法不仅可以增加了幼儿的词汇量,还能提高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对汉语文字组成规律的敏感性,成为国内非常受欢迎的阅读方法。

  故事书是分享阅读的主要教材。2000年之前,故事书通常是32开或16开的。但教师比较常用的是教学挂图,这种教学挂图不能把阅读和有趣的概念植入幼儿的心中,它的教学过程更像是看图说话而不是阅读活动。这时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教师挑选文学工作者编写的故事,或从童话故事书和优质的画刊中找素材。

  2002年,教学材料从原来的32开或16开变为8开或比8开更大的书籍。虽然故事书与画刊仍然是幼儿阅读的主要材料来源,但更受幼儿园和幼儿喜爱的是“分享阅读”教材。这个教材是由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规律、阅读水平和幼儿园实际教学需要编写的,内容广泛,包括科普类图书、散文类图书、故事类图书三种。其教学内容是幼儿教育家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精心挑选,符合幼儿阅读喜好和水平,它的主题贴近幼儿生活,情节紧凑、文字简洁、口语化、画面干净,有助于幼儿阅读能力的全面培养。教学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根据图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揣摩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培养幼儿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分享阅读不仅重视“大书阅读”,还希望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把幼儿的兴趣和精力转为独立阅读和幼儿自主能力的培养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书阅读、小书阅读、游戏提高能力的三阶段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大书阅读,命名为联结与建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幼儿初次阅读大书,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建构幼儿对大书的理解。第二环节为小书阅读,命名为阅读与反思。主要是引导幼儿再次阅读,加深幼儿对读本的理解。第三环节为游戏提高语言能力,被命名为扩展与应用。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拓展幼儿已得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这三个环节符合个体阅读和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应用了平衡教学理论,即内容上重视幼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幼儿的词素意识和读写能力的培养;即形式和方法上重视大书、小书的阅读;集体阅读、个别的阅读;教师阅读、幼儿的阅读;还有读写游戏和读写要素的游戏。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分享阅读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根据中国儿童的阅读水平和特点建立了一套中国儿童阅读的模式和理念,这种方式不仅推动了我国早期阅读课程的研究和发展,更使我国的大多数幼儿从中体会到阅读的魅力,爱上阅读,终身受益。

  婴幼儿米粉,又称“婴幼儿配方谷粉”、“营养米粉”,是母乳或婴儿配方食品不能满足婴幼儿营养需要,以及婴儿断奶期间为补充婴幼儿营养的辅助食品[1]。它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以白砂糖、蔬菜、水果、蛋类、肉类等选择性配料,加入钙、磷、铁、锌等矿物质及维生素等营养强化成分加工制成的婴幼儿补充食品。

  近年来,婴幼儿米粉市场异军突起,产品种类和产量不断增加,除了亨氏、贝因美、雀巢等专业米粉生产企业外,完达山、飞鹤等乳品企业也相继开发生产了婴幼儿米粉。但近年来国家质检、工商及卫生部门的多次抽检结果表明,婴幼儿米粉市场较为混乱,产品种类和生产企业繁多,管理混乱,产品存在较大的质量问题,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及安全隐患。本文综述了我国婴幼儿米粉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婴幼儿米粉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从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婴幼儿米粉的发展策略,对婴幼儿米粉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国的米粉开发相对较晚。1984年亨氏抓住中国米粉市场的空白率先进入中国米粉市场,现在已是中国最大的婴幼儿辅食制造商之一。雀巢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是以生产乳制品为主,在婴幼儿米粉类食品方面的知名度稍逊于亨氏。1992年,贝因美针对亨氏米粉直接沿用美国产品生产标准的局限性,在国内市场第一个推出“专为中国宝宝研制”的素食全营养婴幼儿配方米粉,一举打破跨国公司占据国内婴幼儿食品市场的局面,在不到十年时间里,迅速打入了已被国外品牌垄断的上海、南京等地区,成为华东、华中地区的主导产品,成为一个可以和国外著名企业抗衡的本土品牌。据研究分析,在不断的发展中,亨氏、雀巢米粉也根据中国国情及中国婴幼儿生理特点适当强化了多种营养素,其营养配方基本上能达到中国的标准。之后相继有一些乳品企业,如完达山、飞鹤等企业纷纷开发自己的米粉产品,使中国米粉市场呈多元化发展的格局[2]。可见,婴幼儿米粉作为婴幼儿必要的谷物类辅助食品,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目前,市售米粉产品存在的问题较多,国家质检、工商及卫生部门多次的抽检结果表明:米粉产品质量问题比较严重,营养成分不达标、微生物超标等现象较为普遍。

  2013年11月卫生部的十几种不合格婴幼儿食品中,有两家食品企业生产的婴幼儿米粉产品不合格,不合格项分别为霉菌及维生素A。

  而国家质检总局2012年第三季度抽查结果表明,婴幼儿米粉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54.2%。米粉产品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3]。

  (2)婴幼儿配方米粉没有添加营养强化剂或营养强化剂不足。存在的问题:产品的水溶性、食用方便性、稳定性能等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通过目前市售米粉产品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米粉产品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非个别企业、个别产品存在的偶然性问题,这说明导致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及管理等方面的共性原因。

  国内外无论是专业米粉生产企业还是其他企业生产的米粉,目前其生产技术多采用挤压膨化法和滚筒干燥法,这一传统的生产加工技术导致产品水溶速度慢、冲调性差,米粉冲调后质量低和口感差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冲调后呈糊状,需人工喂饲,食用极为不便。

  产品采用挤压技工技术,由于生产过程中食品原料受到高温高压的蒸煮作用,使维生素等热敏性营养成分破坏比较严重,从而造成产品中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营养强化成分不达标。

  一些生产企业设备陈旧,管理混乱,生产环境卫生状况差。特别是一些使用干法挤压爆喷生产工艺的企业,由于对原料的质量控制不严和生产环境卫生较差而造成二次污染,导致产品卫生指标严重超标[4]。

  质检、工商、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对米粉企业及产品的监管不到位,没有形成合理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市场准入制度执行不够等方面的原因,也是造成婴幼儿米粉产品质量低劣、鱼龙混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米粉产品存在的上述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及加工技术瓶颈而造成的。传统米粉生产技术多采用挤压膨化法和滚筒干燥法,这就造成了产品营养成分损失大,产品冲调性差,呈米糊状态,无法直接饮用,而需要喂饲,食用非常不便[5]。而日本采用冷冻干燥方法生产的米粉,尽管克服了上述问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但由于生产成本过高,严重制约了该方法生产米粉的工业化进程。因此,急需对米粉生产技术进行根本性改进。

  由于挤压加工中的高温高压作用,破坏了食品中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热敏性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以至于国家质检总局多年的婴幼儿配方米粉的质检报告中有多家企业生产的婴幼儿配方米粉中维生素含量不达标。这需要从产品原料营养配比、加工技术及工艺等多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特点是全面营养,而婴幼儿营养米粉(营养米粉)的特点是强化营养[6]。因此,婴幼儿的这两种主要营养食物的要求和体系是不一样的,而营养米粉营养素的全面及加工过程中如何保护营养成分免遭破坏,最大限度保持米粉中的营养素尤为重要。

  随着婴幼儿饮食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国内外婴幼儿营养配方食品标准的不断完善,急需对传统婴幼儿米粉的配方加以改进和完善;同时,极大限度地保护营养素免受破坏,改进营养成分添加工艺也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米粉作为婴幼儿必要的谷物类辅助食品,尤其对断乳期婴儿,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理念的不断改变,婴幼儿不仅大量需要米粉产品,更重要的是需要质量更高、更符合婴幼儿的生理及饮食特点,且配方科学、营养全面、食用更加方便的新型高端米粉产品。但国内米粉生产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只有从技术、设备、工艺、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根本性完善和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产品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促进米粉行业的快速发展。

  [1] 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与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GB1076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婴幼儿断奶期辅助食品》[S].北

  [2] 李德海,孙常雁,孙莉洁,等.婴幼儿断乳期营养米粉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0,31(3):401-404.

  [3] 张弛.婴幼儿米粉产业尚显稚嫩――婴幼儿米粉国家监督抽查仅半数合格[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12):45-46.

  [4] 吴婷,李玉伟,李凤琴,等.我国市售婴幼儿乳粉和米粉微生物污染水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065-1067.

  创造力其实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种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快适应新环境。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要从小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因为幼儿的创新活动是没有目的、没有限制的,不会受外界的干扰,这样就会让他们尽情地想象,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幼儿创造力的发展特点以及教育教学的对策。

  由于幼儿刚刚离开父母的庇护,开始接触社会,教师和同学们是他们进入集体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在提高幼儿创造力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话语、动作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激情,要善于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和幼儿的无限潜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愉悦的创造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出幼儿身上无限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创造性,比如,在学习画画方面,教师不要给幼儿设定某些条条框框,要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进行创作,虽然他们的创作与我们成年人所谓的标准大不一样,但这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的创作,如果我们一味地纠正我们眼中的错误画法,那么,幼儿就不敢再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这样就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就不利于他们创造性的养成。教师还要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比如,教师让幼儿想象一下什么东西是绿色的,幼儿就会发散思维,展开想象,有的说树叶,有的说蔬菜,有的说花,还有的说天空,这时教师不应该评价幼儿说得是否正确,而是问问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通过幼儿的讲解,我们会知道他们的想法,虽然天空是绿色的这个问题是错误的,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明白,但在幼儿时期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不能用评价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幼儿,更不能否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以赏识的态度积极鼓励他们进行创造,让幼儿在肯定中成长,激发他们的创作才能。幼儿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特点富于想象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看见新鲜的事物总喜欢问为什么,对各种事物都感到好奇,有时还做出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充分信赖幼儿,让幼儿尽情地去创造、去探索。教师对幼儿还要起到指导的作用,不是干预学生的创造,而是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的东西。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尽情以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在幼儿感兴趣的方面获得创造力的培养,使用有效直观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更多的幼儿培养出创造力。游戏教学法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方式,让他们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利用橡皮

  泥、积木等玩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各种东西,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还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乐趣,这种培养创作力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任何人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都会特别积极,幼儿也不例外,教师要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要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很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生活中蕴含着不尽的创造机会,牛顿是从一个苹果落地而发现了地球引力,很多重大发明的灵感都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现的。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教师要引导幼儿多注意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多想多问,想和问是进行创造力培养的前提。教师不要冷落了幼儿的问题,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幼儿的疑问中潜在的是无数的创造思想和创造机会。要对幼儿的每一个疑问负责,不能敷衍了事,教师的某一个不良行为都有可能会扼杀幼儿的创造力。不能对幼儿的思想行为加以干涉,但要对他们的某些行为进行引导,让他们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知识。

  幼儿时期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很多重大发明也是在鼓励中创造出来的,父母、教师的鼓励有可能是一句话,也有可能是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动作,这都有可能给幼儿带来创造的动力,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因为得到了母亲一句话的鼓励,才有了这么大的成就。情绪也是影响幼儿进行创造的因素,实验表明,情绪高涨的幼儿比情绪低落的幼儿进行创造的几率高40%以上,所以要让幼儿处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创造力的培养,这样他们的大脑才能积极地运转,最近社会上传播的幼儿教师虐童案得到了大家的关注,这样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当教师,殴打、辱骂幼儿,让幼儿一直处于一种紧张恐惧的环境下,怎么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更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不要本末倒置,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幼儿为了和别人不一样,就会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最后导致幼儿的价值观混乱,这样不仅没有达到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目的,还对幼儿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游戏在培养幼儿创造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对幼儿的教育来说,游戏不只是游戏,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通过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家长、教师都认为游戏只会浪费时间,不可能对幼儿的发展有什么好处,他们认为应该让幼儿多学习一种技能,给幼儿报学习班,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虽然看似简单的游戏却包含了多种知识,一样可以让幼儿学到很多东西,比如,积木可以帮助幼儿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造型的能力。当幼儿在玩积木的过程,当积木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带来倒塌的危险,幼儿就会积极寻求一种方法使建筑物尽可能地增高,同时又不会倒塌的方法,这样就达到锻炼幼儿想象力的效果。教师和父母在培养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父母或教师不是告诉他们解决的办法,而是对他们进行引导、启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总之,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在幼儿时期的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或家长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而不能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培养创造能力。做好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对我国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余海军.从国外发展学前补偿教育项目的经验看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3]王林红.新视阈下学前儿童挫折教育途径探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5).

  在幼儿教育中运用绘本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和想象力的开发有很大的帮助,在运用绘本教育时组织创意戏剧活动更能让幼儿融入到绘本之中。当幼儿用言语和肢体来饰演绘本中的角色时,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加深刻的学习绘本内容,获得绘本中想表达的知识[1]。本文以绘本教育为基础,对幼儿创意戏剧活动从流程到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首先,是对话式。所谓对话式,核心自然是“对话”两个字。主要是将绘本中角色的对话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既可以用绘本中原有的语言,同时幼儿也可以自己进行创编。

  其次,是哑剧式。哑剧式是通过扮演角色的神情、姿态以及动作来表现出要传达的内容。例如“蛤蟆爷爷的秘诀”,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小朋友可以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表现小蛤蟆“害怕”和“闪躲”的形态。

  接着,是舞蹈式。从名称可以看出,就是跳舞或者是一些肢体动作,在背景音乐下通过肢体来展现。例如“谁咬了我的大饼”,活动中放一首欢快的背景音乐,在音乐中让幼儿表达小猪做大饼时的愉快而又匆忙动作。

  最后,是组合式。主要是通过旁白和分成若干幕的方式,将幼儿带到故事当中,然后把对话、背景音乐、神情合理的串联或者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演。

  绘本开展创意戏剧活动一共有八个环节:释读绘本中的故事内容、根据绘本故事中的事物进行探讨,分析,猜测和幻想、设想更丰富新颖的场景和对话,创编新剧本、利用旁白把每一幕串联起来,使用对话、表演或音防幢泶锞缜椤⒅谱餮莩龇装、制作邀请函和演出海报、选定角色进行排练、公演[2]。开展创意戏剧活动时老师要做以下事件:

  绘本的选择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同时剧本要适合改编和表演。只有作品具备吸引幼儿兴趣的内容、足够创作和表演空间、有教育意义,才符合开展创意戏剧活动的条件[3]。比如,“谁咬了我的大饼”的主要内容:一只小猪想吃大饼,就自己动手制作,但是由于太累了,不知不觉就睡了过去,就在睡醒时却发现自己辛苦做的大饼上面有一个半圆形的缺口,但是它又不知道是谁咬的,为了寻找真相,小猪带着大饼去问小鸟、小兔、狐狸、鳄鱼、大河马,这些动物都说不是自己咬的,为了证明,动物们分别咬了一口大饼,小猪发现这些形状都和原来的形状不一样,后来大饼快被吃光了,小猪看着看着自己也饿了,就也要了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饼上出现一个半圆形的缺口......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故事,因为里面有熟悉的小动物,还出现了动物牙齿咬过的痕迹。“谁咬了我的大饼”从适用性来说,小猪的性格憨厚呆萌,就如同弟弟妹妹那样,接着是内容情节,动物之间的对话简单而且反复,与幼儿的表达特点相吻合,还有小猪去寻找真相的过程,从一开始就留一个悬念,在一次次求证中,动物之间的不同口型和咬痕,都能给幼儿带来乐趣,同时幼儿也会进行思考和幻想。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能够通过幼儿的自身动作和言语进行演绎出来。

  先将绘本的内容进行分段,每一段讲述一个内容环节,然后根据内容情况决定用怎样的表现方式,我们还拿“谁咬了我的大饼”为例,根据内容情况可以分为四段:

  1 做饼的小猪,用旁白对小猪进行介绍,包括做饼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水、面粉)和做饼的过程,用肢体动作去展现和面、做饼、睡觉。

  2“谁动了我的饼”,用旁白、角色扮演、神情展示小猪发现饼少了一块到处询问的状态,同时要有其“动物”上场。

  3“请问,是你咬了我的饼吗”,用语言对话和角色扮演,小猪要依次对其他动物进行询问,直到发现线“小猪家的狂欢会”,小猪请其他动物朋友来家里做客,共同做饼和其他食物,一起开开心心,其乐融融。

  细节内容是指角色之间的言语对话、故事独白、肢体动作等,表演内容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吻合。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肢体表演程度有限,所以更多的活动细节要用律动来呈现[4]。让幼儿根据绘本内容来拟定对话,所有人都对剧本内容熟悉之后,再由表现表较好的小朋友担任读白的任务。剧本中的固定角色有限,所以要更具具体情况添加一些角色,目的是让所有小朋友都参与进来。

  根据剧本每一段落所应用的表演形式,老师可以鼓励小朋友自主选择扮演角色,排练过程中可以互相串换位置,尝试下没有演过的角色。演出之前要对舞台进行布置,以及调试音响和准备服装,另外还要邀请观众和设计宣传海报,这些准备工作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进行,但是大部分的实操要有小朋友自己来完成比如各种角色的化妆、制作演出是需要的道具、布置演出的背景、设计邀请帖等。

  小朋友需要对出演的场地和演出过程有所熟悉,体验共同排练的效果,感受在那种在舞台上表演之后真实的成就感。能够在真正的舞台上演出是所有小朋友的愿望,但是由于年龄的问题,小朋友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很可能出现忘词、忘动作的情况,所以,进行表演的场地尽量选择小朋友们都熟悉的地点。

  组织幼儿创意戏剧活动,发展幼儿的能力远比活动结果重要得多,在活动中凡是能够做到的、能体验的一定要让小朋友自己去做、去体验。在活动中要引导小朋友主动去感受、创编、表演,以及系列物品的准备和制作,让小朋友成为舞台上真正的小主人,同时让小朋友学会承担责任、挑战和超越自己[5]。老师一定要避免追求结果的心态,对小朋友不要包办、代替,最大程度地为幼儿建立主动探究、发挥创意,体验生活的条件,最终让孩子们在读书、表演、创作中享受着快乐。

  [1]吴丽亚.利用绘本进行幼儿创意戏剧表演的价值和策略――《幼儿绘本剧创编与表演的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16,36(23):183.

  [2]祁重卓,甄丽娜.绘本创意戏剧表演问题的再探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0):46-51.

  [3]王丽.浅谈小班创意美术区域的设置与开展[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5(8):22.

  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Tuman通过对250份儿童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后发现,女孩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人文主义色彩,例如缤纷的颜色、不同的形状等,而男孩的绘画作品则充满更多的攻击性和冒险性,例如单一的颜色和形状等。〔1〕最近的一项针对22名小学生绘画作品的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小学生的绘画作品在线条、形状、构思、空间安排上具有显著性差异。〔2〕除性别因素外,文化也是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和法国学者以“美术教育中的国际理解”为主题,对日本、法国和中国的儿童绘画展开了研究。三个国家的6岁儿童围绕“一只鸡在一棵树前走”这一主题进行绘画。他们发现,中国传统的国画教育对儿童绘画有重要影响,日本和法国的儿童在绘画中更加重视造型的自由发挥。〔3〕我国学者的研究则更多关注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儿童绘画的影响。李艳苹、蔡迎旗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绘画作品分析后发现,父母回家探望次数、父母与孩子沟通频率、监护人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与幼儿的绘画能力高度相关,而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和回家照顾幼儿的累积时间与幼儿绘画能力发展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史瑾对96名幼儿的158幅画作进行分析后认为,幼儿园班级环境是影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图片示范、实物示范、图片示范和现场局部掩饰相结合三种不同的绘画教学示范也会对幼儿的绘画带来不同的影响(穆彦青,2013)。综上所述,研究者认为,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幼儿自身、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然而,幼儿绘画包括造型、构思、设色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和各维度绘画能力的发展影响是否有所不同?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追问,研究者收集了河南郑州、安阳、开封三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331名幼儿的331幅绘画作品,从创作者的年龄、性别、绘画学习背景以及不同绘画形式等方面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以及各维度绘画能力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改进幼儿园绘画教学提出依据。

  研究对象为4~6岁幼儿,即中、大班幼儿。研究者在郑州、安阳、开封三地随机抽取了三所幼儿园,其中,两所为市示范园,一所为市一级园。郑州、安阳、开封分别代表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中、低三个层次。参与研究的幼儿共331名,收集到的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和自由绘画作品共331幅。

  本研究采用史瑾编制的《儿童美术作品评价测查赋分表》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评分。该量表由绘画作品形式和绘画过程两部分组成,由于绘画过程难以量化,本研究只对绘画作品形式作赋分测查。绘画作品形式包括造型、构思、设色三个维度。该量表的克伦巴赫 a 系数为 0.8889,分半信度为 0.8718,内部一致性较高。在实测时,研究者为幼儿提供了相同的绘画材料,包括专业的绘画纸、24 色油画棒等。

  本研究收集到的331名幼儿的331幅绘画作品中,4~5岁幼儿的作品178幅,5~6岁幼儿的作品153幅;男孩的作品174幅,女孩的作品157幅;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153幅,自由绘画178幅。幼儿的绘画学习背景,主要有无绘画学习、在幼儿园内学习绘画、在园外学习绘画、园内园外都学习绘画四种。其中,在园外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有12幅,占总数的3.6%,园内园外都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有42幅,占总数的12.4%。为此,笔者将这两种情况合二为一,即将幼儿的绘画学习情况分为无学习、园内学习、园外学习三种,其作品数量分别为133、145、53。

  本研究涉及4~5岁和5~6岁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以年龄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显示,年龄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以及造型、构思具有显著影响,但对设色没有显著影响(见表1)。

  造型是指幼儿用何种方式表现画面形象,包括形状组成、形状的组成方式、形象深度和形象特点四个方面(见表2)。

  就形状组成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总体上由简单形状逐步向复杂形象发展,并出现造型的融合现象(史瑾、刘焱,2013)。研究发现,4~5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主要由简单的形状形成(96.1%),少数作品中有局部融合痕迹(3.9%),尚未出现完全融合现象。5~6岁幼儿绘画作品的形象也主要是由简单形状组成(85.0%),但是局部融合的痕迹有所增加(14.4%),少量作品中出现完全融合痕迹(0.7%)。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4~5岁和5~6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差异非常显著(T=-3.437,p=0.001)。

  就形状组成方式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总体呈从放射关系到垂直角度关系再到倾斜角度关系发展。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状组成方式差异非常显著(T=-6.751,p=0.000)。绝大多数4~5岁幼儿(82.6%)采用垂直水平关系,5~6岁幼儿仍采用垂直水平关系的比例下降到52.3%,倾斜角度关系则从4~5岁的14.6%上升到47.1%。

  就形象深度方面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没有表现出年龄差异(T=0.836,p=0.404)。4~5岁和5~6岁幼儿主要采用单一面造型。

  就形象特点而言,4~5岁幼儿和5~6岁幼儿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T=-5.584,p=0.000)。4~5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特点主要表现为功能型(25.3%)和细节与装饰型(57.3%),5~6岁幼儿借物表现动作和自然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简略形象已经消失,出现了独立表现动作的形象。

  年龄对幼儿构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象数量、形象分布、形象主次关系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四个方面(见表3)。

  从形象数量上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数量也有所增加,且差异显著(T=-3.748,p=0.000),5~6岁幼儿的画面中出现 5 种以上形象的比例高于4~5岁幼儿。

  从形象分布上看,年龄的影响极其显著(T=-4.522,p=0.000)。4~5岁幼儿作品中的形象分布主要是平行式(38.8%)和并列式(36.0%)。5岁之后,画面中出现并列式的比例增加至52.9%,遮挡式构图从4~5岁的9.6%增长到23.5%。遮挡式是幼儿期最高级的构图方式。

  从形象主次关系上看,年龄的影响也非常显著(T=-2.988,p=0.003)。5岁以后,幼儿画作中简单罗列形象的情况比例从48.9%减少到24.8%,从空间关系认知出发安排形象的比例从29.8%上升到47.7%。

  从主要形象相互关系上看,5~6岁幼儿画面上出现主要形象独立活动和共同活动的比例都有所增加。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年龄对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具有显著影响(T=-2.174,p=0.030)。

  研究表明,年龄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影响不显著(T=-1.090,p=0.277)。无论4~5岁幼儿还是5~6岁幼儿,他们绘画作品中的设色都处于中间水平,设色水平极高或极低的作品非常少。

  研究者以性别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及构图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造型和设色的影响显著(见表4)。

  性别对形象组成方式(T=-2.359,p=0.019)和形象特点(T=-2.535,p=0.012)具有显著影响。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女孩(34.4%)采用倾斜角度关系的比例大于男孩(25.3%),且女孩的绘画作品中没有放射关系的造型。这表明,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女孩的绘画水平要高于男孩。在形象特点上,女孩更多表现为自然型,较少有功能型和简略型。

  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T=-3.811,p=0.000)。女孩的设色水平明显高于男孩,女孩在设色上更为干净整洁、饱满丰富。

  本研究中,绘画形式主要包括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和自由画。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的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总体水平和构图均有显著影响,但对造型和设色的影响不显著(见表5)。

  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组成方式有显著影响(T=-2.448,p=0.015),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不显著。在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中,出现倾斜角度关系的比例为20.9%,但在自由绘画中,有37.1%的绘画作品出现了倾斜角度关系。这表明,自由画能够让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倾斜角度关系。

  绘画形式对形象数量(T=-4.779,p=0.000)和形象主次关系(T=-3.496,p=0.001)均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但对形象的分布方式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的影响不显著。自由画能够让幼儿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更多的形象。在主要形象相互关系上,幼儿在命题画中罗列形象的比例高达47.1%,而在自由画中这一比例则降到了29.8%。此外,自由画比命题画更利于幼儿表现特定的环境。

  结果显示,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造型、构图影响显著,但对设色没有显著影响(见表6)。

  研究表明,不同的绘画学习背景仅在形象组成方式(F=4.772,p=0.009)和形象特点(F=4.231,p=0.015)上存在差异。多重比较后发现,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p=0.016)。在形象特点上,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p=0.004)和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p=0.031),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和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表明,不同的绘画学习背景对形象数量、形象的分布方式、形象主次关系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四个方面均有显著影响(见表7)。

  在形象数量上,多重比较后发现,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0)和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p=0.006)幼儿的作品,而在园内学习绘画和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没有显著差异。

  在形象的分布方式上,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3)和在园外学习绘画(p=0.003)的幼儿的作品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具有显著差异,他们更倾向于采用高级的形象分布方式。而在园内学习绘画和在园外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在形象分布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形象主次关系上,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0)和在园外学习绘画(p=0.000)幼儿的作品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园内或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则没有显著差异。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更多的只是在画面中罗列形象(57.9%),而具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中罗列形象的比例大大减少,且能够采用更为高级的造型方式。

  在主要形象相关关系上,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作品的得分(p=0.005)。

  研究表明,年龄、性别、绘画形式及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和各维度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据此,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在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年龄。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密切相关的,是按照一定规律向前推进的。〔5〕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规律,认识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揠苗助长”和“听之任之”都是不可取的。

  研究表明,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组成方式、形象特点、设色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在收集到的幼儿绘画作品中,女孩更多表现的是花、草、公主、妈妈等形象,与她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有关;而男孩的作品中则更多出现了汽车、火箭、恐龙、太空等形象,且充满了想象力。这与Feinbury的研究结果一致。Feinbury让男孩和女孩分别画一幅画表示“Fighting”和“Helping”。研究发现,女孩更倾向于通过与朋友或家人情感上的冲突来表示“Fighting”,而“Helping”则通常是照料他们所熟知的人。男孩所呈现的“Fighting”则是一种和暴力武装对抗的直接冲突,“Helping”则表现为一种任务,如建造房屋、大桥等。〔6〕研究结果显示,男孩和女孩的绘画路径是不同的,女孩用“Personal”的方式进行绘画,男孩则通过“De-personal”的方式来呈现。据此,可以认为,女孩和男孩由于性别差异,对事物的理解与表达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绘画作品也不同。因此,教师应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适当加以引导,如鼓励女孩在绘画中多一些想象和创造。切不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女孩和男孩的绘画作品。

  自由画比命题画更能让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倾斜角度关系,描绘出更丰富的形象。要促进幼儿在绘画的形象组成方式、形象主次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可以鼓励幼儿自由绘画。此外,自由绘画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且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世界。研究过程中,有一位幼儿的作品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这位幼儿兴奋地向研究者解释说,他画的是一个监狱,上面有铁窗,防止犯人逃跑,铁窗上还装有报警器。一层住的是杀人犯,另外一层住的是。整幅画构图完整、严谨,然而,为什么该幼儿会在自由绘画中选择画监狱,且想象力如此丰富?带班老师只是说这个孩子特别调皮,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然而,其中真正的原因,研究者并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绘画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幼儿的内心世界,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并加以适当引导。

  研究表明,不同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绘画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构图上。成熟是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基础,但在自然成熟的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决定了成熟的速度和水平。对幼儿实施正确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构图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构图时需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还应考虑幼儿绘画作品中形象的分布和形象的主次关系发展的特点。

  〔3〕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

  〔4〕李艳苹,蔡迎旗.留守儿童绘画能力调查及提高对策〔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47/448(7/8):76-79.

  〔5〕屠美如.一岁半至六岁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36-40.

  论文摘 要: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影响着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发展。然而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作者在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几点对策,如进一步加强农村幼教管理、建立科学培训体系、增进教师合作交流、进行反思教学研究等。

  河北省农村幼儿教育前些年发展比较滞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广泛推广,在河北省教委及各级地方主管部门的管理下,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有了极大的改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我现分析如下。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精神。目前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对幼儿教师职业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很多人认为幼儿教师只是尽职尽责地看好孩子,在孩子活动时保护孩子的人身安全,适当地学学拼音、算算数学就可以了。至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工作职责、自身的专业学习与发展很是轻视,对专业发展基本的理念欠缺。专业发展的目标方向不足,这就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没有教学自主意识和是非观念,不能和各种危害幼儿发展的错误要求、做法与制度抗争,而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保教不分。据我调查,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工作时间较长,一般在八小时左右,有的甚至超过八小时,而且工作量很大。离县城越近的乡镇幼儿园,幼儿园之间竞争越激烈,幼儿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越高,教师的压力就越大。较偏远的乡镇幼儿园,幼儿教师压力相对较小,但幼儿教师的任务繁重,从早上7点多上班,一直到傍晚幼儿离园,教师们既要负责教育又要负责保育,保教系于一身。

  教师培训制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只是听说有培训这件事,但一直没轮到自己头上。目前正在进行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岗位聘任制度等虽有机会让教师们参加培训,但大部分的农村幼儿教师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不到位,流于形式,专业培训肤浅。培训内容只注重理论学习,没有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针对性不强,造成农村幼儿教师保教实践与专业水平提高较慢。

  1.加大经济投入力度。河北省政府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农村的幼儿教育管理落到实处,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经济支持、教育教学的投资力度。稳定幼儿教师的工作情绪,使农村幼儿教育的教育经费日趋平稳,分级落实、逐层把关,逐步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确保幼教经费都用于农村幼儿保教和农村幼儿园活动场所及游戏设施的建设中,保证各地农村的幼儿园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更多关注幼儿教师。各基层的主管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的幼儿教育工作,使其作为基础教育的正常管理。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管理与调控,尽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关注农村的幼儿教师,尊重幼儿教师的身份资格,尽快提高幼儿教师的生活待遇,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地教育幼儿健康成长。

  1.培训资源共享。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河北省应在各县建立县级培训基地,以各县的幼儿教育教研员为学科总负责人,组织并开展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交流等各种形式的培训。囊括本县在内的各乡镇幼儿教师为主的组织单位,尽量使各校都能达到培训资源的共享,既节省人力,又节省物力及财力。教研员先对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资源缺失现象进行整体的调查统计,之后汇总归纳出各地的共性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进行引导性的培训,达到解决共性问题的目的。

  2.培训形式多样。培训形式可以分为假期专修班、学期定期研讨、分片教研交流、岗位培训等。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专业学校毕业的幼儿教师、教学骨干教师等学科带头人可以提前培训,之后以他们为培训先导,引领普通幼儿教师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活动。在分片教研会及学期定期研讨时以学科带头人为典范,探究教育教学新方法、幼儿教育新经验等。培训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不仅使教师在知识领域内获得补充,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养成一种继续学习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兴趣,从而寻求自主发展。

  1.开展教研活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就是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是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备课、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学习经验理论、交流教育教学思想的恰当场所,也是教师们合作学习、交流业务的主阵地,同时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近身环境。通过教师间的交流,教师可以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找到自己业务及专业发展的参照系,了解到其他教师的所作所为,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活动设计等,从而启发并激励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2.注重常规教学。教师可通过常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讨论、准备教学比赛等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研讨,交流与合作并不仅局限在校内教师之间,而且包含与别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交流与探讨,教师开阔视野;通过教师间的竞赛交流,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有较大的提高,从而缩小与骨干教师之间的差距。用群体的教学发展带动教师改进个体的不足、不断进步,逐步解决农村幼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反思促理论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在交流合作中会不断进步,但要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发现自己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和障碍,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一位教育家曾指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作为一项典范职业,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它是一项融实践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职业。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不断反思自己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与不足,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经验、新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水平逐步提高,使自己逐步靠近教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创新型教师等。

  2.反思促教学专业。教学反思分为教前思、教中思、教后思。在实施幼儿教育之前,反思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如何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可能在活动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应急措施;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班级的某位幼儿是否会有不良反应;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孩子们在活动环节中是否可以锻炼创造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反思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否平等;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幼儿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足;此项活动是否适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哪一教学细节最成功等。

  大诗人屈原告诫我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是短暂而又漫长的,只要教师能深刻认识到幼儿教育在孩子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就会突飞猛进。希望幼儿教师能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努力学习,尽快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1]陈世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困境与出路[J].中国农村教育,2007,Z1.

  [2]冯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8.

  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游戏活动应该是幼儿教育中的主要内容,更好的实施寓教于乐的教育准则。对于小朋友来说,过多的限制会减弱孩子的兴趣,也会影响到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乐趣。而民间体育游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它能很好的避免需要排队等候等因素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游戏效果。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的民间体育游戏就是利用自然的物品或空间环境作为游戏器材,灵活自由的进行游戏活动从而达到锻炼或娱乐的效果。而且民间体育游戏大多来自于生活,而且有着非常悠久的实践历史,对于小朋友来说也非常的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游戏素材更加能够激起小朋友的游戏兴趣。而且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新来任意的改变游戏规则,更加灵活的享受游戏的乐趣。

  比如像滚铁环、跳牛皮筋、踢毽子、跳房子这些民间体育游戏,就完全不需要高档的体育器材或特定的游戏场所,只需要大人或年龄稍大的孩子的带领,孩子们就可以尽情的进行游戏。相对于如今一些游乐园的儿童游戏设施,这些民间游戏更加能够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也能更多的给孩子与周围一些伙伴交往的机会,不仅仅在体能方面,在娱乐和孩子性格、心智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民间体育游戏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益处。比如跳房子这种游戏就能给予孩子非常大的运动量,在蹦蹦跳跳的过程中孩子的骨骼发展会更好,而且像滚铁环这样的游戏就可以更好的锻炼孩子的臂力和平衡力,还有以团队形式进行这种游戏比赛时,会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意识。除此之外,民间体育游戏还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交际机会,孩子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结交更多的朋友,适当的游戏竞争还可以让小朋友有胜利与失败的不同感受,从而更好的面对以后的成功与失败。

  3.1 民间体育游戏对于幼儿体能发展的作用。由于民间游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孩子可以在踢毽子、跳格子、捉迷藏等游戏中得到充足的运动量,而且不同的游戏也会给予孩子不同方面的体能锻炼,踢毽子对于孩子的腿部和颈部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跳格子和捉迷藏就会让孩子不停的跑步和蹦跳,对于孩子的骨骼发展很有益处,老鹰捉小鸡这类游戏还可以促进孩子的神经系统的发育,让孩子的反应力得到提高,因此让孩子去尝试不同的民间体育游戏能够更加综合全面的发展孩子的体能,让孩子在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疾病免疫力和自然环境适应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2 民间体育游戏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吸引他们投入到民间体育游戏的原因主要是:在这种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得到满足,他们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得到满足感,这是刺激他们喜欢和享受民间体育游戏的重要原因。而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就是要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断的用贴合孩子心理需求的游戏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孩子的细腻需求主要分为四种:好动的心理需求、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爱表现的心理需求、娱乐放松的心理需求。

  首先是好动的心理需求,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和求知的欲望,而像躲猫猫、老鹰捉小鸡这样的游戏就特别能够满足孩子好动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民间体育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随意的跑动,去任意地方摸一下、跑一下、爬一下、看一下都能让孩子有特别强的心理满足感。因此让孩子充分的释放幼儿时期的这种精力和活力,让他们尽情的享受那种好奇心得到满足的感觉,更加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其次是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对于如今的幼儿来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孤单感会特别的强烈,他们对于在游戏中结交伙伴的心理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而像跳房子和跳橡皮筋这样的游戏大多数都需要两个以上的游戏伙伴进行组队竞赛,这样就可以给孩子更多结交游戏伙伴的机会,对于孩子以后的社会交际能力,以及在团队中的合作意识的培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团队游戏中,必定会有孩子在游戏方面更擅长一点或弱一点,而强一点的孩子可以慢慢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弱一点的孩子也可以在游戏伙伴的帮助下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养成谦逊好学的好习惯。如果幼儿可以在同龄孩子中找到几个好的游戏伙伴,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另外,幼儿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他们希望自己是大人眼中的优秀孩子,希望得到父母或别的伙伴的父母的赞美和奖励,因此孩子特别需求可以表现的机会,而民间体育游戏就给予了孩子更多展现自己优势的机会,有些孩子擅长这种游戏,有些孩子擅长那种游戏,而民间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了适合自己的游戏模式,也能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从而不断的增添信心,树立良好的心态。

  最后是幼儿对于娱乐放松的需求,孩子虽然小,但是在幼儿园或者家庭中也难免会有不开心的情况,参与到适当的游戏活动中,利于孩子排解出不好的情绪、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忘记刚刚发生的不开心的事情,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比如丢沙包这一类游戏,就可以让孩子的不良情绪得到很好的排泄,从而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3.3 民间体育游戏对于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灵活性强的民间体育游戏让孩子可以有充足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孩子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开动脑筋,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而不同的游戏规则的学习也会让他们的逻辑思维更加清晰,在学习新的游戏规则时能够更快的理解规则、适应规则。除此之外,孩子在进行一些歌谣口诀类的游戏之后,通过学习歌谣和口诀,可以锻炼他们的记忆力,而这些歌谣又是来源于生活,因此孩子在进行这类游戏活动时,可以慢慢的了解这些歌谣或口诀所包含的事物,更好的让他们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而这些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

  那些流传至今的民间体育游戏,经过长时间人们的实践和改良,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必定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此我们要大力的加强这种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的应用和发展,让那些传统的、好的体育游戏能够继续的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益处,也能让幼儿教育在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中吸收一些好的东西,然后再结合现如今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提出更好的教育方案,为幼儿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 张艳.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J]. 神州民俗(学术版),2013,02:73-75.

  摘要:从幼儿心理理论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从幼儿心理理论看个体道德发展。如:道德发展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律道德、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情绪归因判断等;二是从幼儿心理理论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展。 关键词:个体道德发展道德心理研究幼儿心理理论 一、引言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各种理论和流派百花齐放,相互影响和渗透。道德心理研究作为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时期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影响。“道德发展”这一术语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柯尔伯格所开创的公正主题和后来其他道德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关爱和宽恕主题,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题。幼儿心理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领领域中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它对道德心理研究也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希望加深和扩展对幼儿心理理论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二、对“幼儿心理理论”的阐述 在学术界关于“到底什么是幼儿心理理论”众说纷纭,一个基本的看法是,幼儿心理理论是幼儿对他人心理以及心理与行为关系的认知发展理解错误信念为幼儿获得心理理论的标志。从其发展过程看有两个阶段,即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心理理论的发展。经典研究主要是关于错误信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逐渐提出了幼儿心理理论获得和发展的模型。 正确解决“错误信念”问题,标志着幼儿获得了心理理论。关于在此以后幼儿心理理论是如何发展的,韦尔曼认为,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复杂化和精确化的过程。幼儿最初的理论是建立在“欲望心理学”上的,即他认为他人的行为是受欲望制约的。随着年龄发展,幼儿会发现,仅靠欲望来解释人的行为是不够的,渐渐出现了“欲望心理理论”,即幼儿通过对信念和欲望及其与行为关系的认知来解释和预测行为。幼儿心理理论虽然是个新名词,但它实际上与我们发展和教育心理学中的许多已有研究是一脉相承的,是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一个新的视角。而品德心理是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的经典研究领域,两者在内容和方法上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三、从幼儿心理理论看个体道德发展 自从20世纪初皮亚杰对道德心理学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研究以后,心理学家对个体道德发展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许多个体道德发展的研究成果如果从幼儿心理理论角度来看,其实质内容与幼儿心理理论是一致的。如:自我中心主义、他律和自律道德、观点采择和移情、道德情绪判断研究等。 (一)自我中心主义。幼儿获得心理理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认识到他人与自己一样是有一套对外在事物的观点,即拥有关于世界的信念,而每个人是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的,尽管这个信念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也就是认识到别人可能具有与自己不同的信念,而不同的信念会引起不同的行为。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是特指幼儿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以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看待世界,这种混淆使个体不能认识到他人观点与自己观点的不同。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主义是幼儿思维处于前概念时期的标志之一。这个时期在4岁左右结束。很显然。自我中心主义使幼儿不能区分他人观点与自我观点的不同,而幼儿心理理论的获得要求幼儿能认识到别人可能会有与自己不一样的信念和行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心理理论的获得是以摆脱皮亚杰所说的自我中心主义为前提的。

  (二)自律道德幼儿心理理论的获得是以摆脱自我中心主义为前提。而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主义和道德实在论是导致他律道德的关键的原因,自我中心的幼儿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他们把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从而会自发的尊重准则和服从成人的权威,因此没有获得幼儿发展理论的幼儿是不会出现自律道德的。从他律到自律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认识上逐渐成熟,削弱了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能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道德问题,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他人的心理具有认知能力。也就是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三)观点采择与移情 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认知能力。最初级的观点采择是直接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和认知,随着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逐渐可以推断他人如何对另一个人的观点进行认知的,再后来,能对他人如何对另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观点的推断进行认知,这种观点采择的间接性逐渐增强,说明了幼儿在头脑中能同时处理的心理成分在逐渐增多。 移情,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它是根据有关线索推断他人内部情感状态,并且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反应。艾森伯格将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产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对他人需要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出现助人行为阶段。其中,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初始阶段,即对他人需要的注意,他人的需要是属于他人的个性倾向性,是他人的心理状态,幼儿能对其注意显然本身就是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一个侧面。 在整个幼儿期;无论是观点采择还是移情都是品德与社会化发展中经常涉及的领域,观点采择与个人的移情相互作用进而促使了利他行为的产生,而观点采择和移情都需要正确地认知他人的观点和情绪,这实际就是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之一。

  (四)道德情绪归因判断 以往的研究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即道德认知上。而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一种新的研究动向,即研究道德情绪及其归因判断。研究者们试图探索个人在某种道德情境中对他人的情绪及其原因作出推论判断。情绪对行为具有激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一个人具有了某种道德情绪,会成为个人产生某种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可以引发并维持个体的道德行为。如有人看到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受伤躺在路边,心里觉得很同情,并且忿忿不平,想到底是谁把老人撞伤的,这种同情和忿忿不平的情绪促使他可能先把老人送到医院再去公安局报案。 四、从幼儿心理理论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展 (一)传统的道德研究方法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对于权威心理研究者都是首先向幼儿呈现一个道德故事,其后跟随一个问题,如“你认为主人公会怎么做?”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建立在幼儿能在道德故事提供的线索基础上对他人的道德抉择过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知,并能对其行为作出预测。因此支撑了道德心理发展了几十年的传统研究方法是以一定的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为前提的。很小的幼儿如果还没有获得心理理论,那就无法使用对偶故事或两难故事来测查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虽然现在有些研究者打破了单一的情景故事方法,开始使用其他的道德研究方法,如有人通过对品德词语的内隐记忆研究来间接反映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但是使用最多的还是投射故事法,所以说道德研究方法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二)幼儿心理理论促进道德心理研究内容的扩展。 幼儿心理理论和道德心理研究的外延和内涵大小是不同的,前看是儿重对他人心理及其与行为关系的认知。而他人的心理内容很丰富,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又有知、情、意三方面,个性心理又有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幼儿对他人心理的不同子系统及其与行为关系的认知就相应的成为幼儿心理理论的不同研究内容,幼儿对这些不同的子系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幼儿心理理论虽然在次级结构中可以分为知、情、意,但就其是本质来说只是认知,因此要比道德心理的外延小一些。 幼儿心理理论可以启发道缚心理研究新课题。目前道德心理在认知方面的研究多是集中在第一层次,就是研究幼儿对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认知或社会认知,而几乎没有专门涉及第二甚至更复杂的认知,如对他人是如何认识另一个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的把握,以后我们可以在此方面作些尝试。总之,以幼儿心理理论作为一个研究视角。必然会对我们的道德心理研究产生多方面的启发,从而促进道德心理研究向更深和更广的方向发展。

  2010年以来,我国幼儿园建设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指引下,全国上下形成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的需求的合力,推动了幼儿园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发展政策的价值取向起到了关键作用,认真探讨幼儿园发展政策的价值取向,对于深刻理解国家幼儿园发展政策的精神内涵,具有积极意义。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应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相应进行调整,与之相适应,否则,政策的形成、决定和实施均会受到致命的影响,造成政策的扭曲和无效”[1]。幼儿园政策属于公共政策,所以,其价值取向同样受社会价值的影响。影响我国幼儿园发展政策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如下:

  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需求的认识,是确定幼儿园发展政策价值取向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幼儿园发展政策的直接指向对象是儿童,是希望政策的导向能够引起儿童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使其成长为具有个性的社会个体。离开了儿童这一对象,既不能构成,更无从实现幼儿园教育政策的价值。其次,幼儿园阶段的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要建立在尊重儿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不断发展。如果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脱离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过高、过难或过低、过易的价值目标,就会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形成错误导向[2]。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

相关推荐
  • 首页『UED在线娱乐注册
  • 恒达娱乐-招商
  • 主页、永利娱乐注册、主页
  • B6娱乐主管-首选网站
  • 主页“『佰创注册』”主页
  • 首页\『天美注册』\首页
  • 光辉娱乐注册-平台网址
  • 金森娱乐-官方首页
  • 蓝狮在线娱乐注册-首选登录
  • 余烬摩鑫新用户注册未开启注册说明
  • 脚注信息
    友情链接: 游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