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米高度”到“三孩政策”如何绘就儿童友好、生育友好的幸福图景?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儿童人口大国,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儿童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在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委2021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十四五”期间将试点建设100座儿童友好城市这一目标的同时,引入了“1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视角,并对推动儿童优先发展、推动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等提出要求。
在“1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视角之外,国家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杨文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三孩政策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儿童友好与生育友好、人口家庭发展紧密关联。”日前,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中国儿童中心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儿童友好行动研讨会上,杨文庄开门见山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三次调整完善生育政策,许多家庭生育二孩、三孩的愿望得到满足。“目前中国已经开启了现代化建设进程,在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始终高度重视人口、家庭、生育问题,大力营造儿童友好、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积极构建生育支持的政策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事实上,为进一步适应我国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去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而这些决策和指示都与儿童友好密切相关,这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明确了生育支持的导向,体现了儿童友好、生育友好的本质内涵。”杨文庄说道。
生育政策关乎一个个家庭的幸福,也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自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明显回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0-14岁少儿人口数量为2.53亿,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7.95%,上升了1.35个百分点,优化生育政策成效显著。
事实上,无论是“三孩政策”还是“生育友好”,都远不止对生育行为本身的友善,更包含对两性婚育、儿童成长和家庭建设的友好支持,包括儿童托育、教育的普惠公共服务,这其中,就关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这一重要环节。
早在1990年我国就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多年来,在探索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路径和模式,加强保障儿童受保护权益,营造安全的城市环境,塑造多样自然的儿童友好空间、生育友好空间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以上海市为例,自2016年建设儿童城市写入《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来,上海就在儿童友好社区、公园、医院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2019年率先开展儿童友好社区试点建设,研制指标体系,已正式立项地方标准,2021年底已建成158个上海市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预计今年年底实现全覆盖。在加强儿童身心健康服务方面,上海儿童医疗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已布局建成五大儿科医联体,基本实现社区儿科诊疗服务全覆盖,普惠性托育服务由市教育部门牵头,2021年全市托育服务机构1099个,提供托额4.8万个。
再将目光投向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当地聚焦困境儿童保护、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和儿童之家建设,完善公益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开办宁波首家公办普惠托育园,为3岁以下婴幼儿“谁来带”“怎么带”难题提供了新解法,推动城镇15分钟幼托服务圈落地,实现街道全覆盖。同时,全力保障困境儿童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并创新推出“宝贝守护者保险+”服务,实现全区的190名困境儿童医疗保险全覆盖等。
不过,在为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取得的进展鼓与呼的同时,仍需看到,《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对儿童友好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迈向发展的新台阶时,儿童友好和生育友好尚需不断努力。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查显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继续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的生育意愿仅为1.54个和1.48个。
“这也说明我国在促进儿童友好、生育友好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杨文庄言辞恳切。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结合“三孩政策”来看,普遍而言,经济负担重、婴幼儿无人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因素是制约家庭再生育抉择的关键因素,而这其中的托育服务、社区适儿化程度等和“儿童友好”密切相关。
以托育服务为例。我国的托育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3700万人,超过三成的婴幼儿家庭有较强烈的入托需求,但囿于托育服务机构收费价格相对较高、各地区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实际入托率仅为6%左右。
再比如,在社区这个儿童最常见生活场景里,许多社区有供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和器械,但是特别缺乏为婴幼儿玩耍提供的小草坪、小沙坑、小水池,在老旧小区这种现象尤甚。还有很多社区公园虽然有儿童游乐场,但收费不菲。
事实上,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介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其团队第一时间针对全国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小区封闭以后大家最缺什么?得到的答案是缺少安全的儿童活动场地,儿童成长的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另外,高达68%的住区虽然有儿童设施,但孩子们觉得“没啥好玩的”。
而以上种种,恰是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重要性的体现。擘画“双友好”新图景正当时。
从儿童视角看,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表示,应该将儿童视角和儿童优先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中,其核心是适儿化,即符合各个年龄段儿童成长和发展规律,同时也符合各类儿童,关心不同类型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这是尊重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必须由政府推动、带领顶层设计,上下联手,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念。
而从“三孩政策”的视角,“首先要做好新时代的人口工作。”杨文庄认为,要重视我国未来人口发展态势,关注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变化,科学研判人口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的影响,使儿童友好行动真正成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儿童健康成长,促进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普惠托育服务是儿童友好的基础性工程,因此,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杨文庄认为,在开展儿童友好行动中要把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好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要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为主,要拿出真招实招,投入真金白银,给补贴,给优惠,在土地、住建、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措施,尽快把托育服务成本降下来,把收托价格降下来。
其次,开展儿童友好行动特别要聚焦支持家庭发展,聚焦支持生育服务,从服务、经济和时间等方面构筑生育福利、生育安全、生育关怀、生育保障的支持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年轻人热爱家庭,建设家庭,乐于组建家庭,愿意生养子女。通过满足家庭需求赋权家庭,赋能家庭,增强个体安全感,增强家庭凝聚力。
此外,要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其中包括提倡儿童优先、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等新型的婚育理念。特别应该强调尊重母亲,让母亲和儿童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优先。加强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就业和弹性工作的方式,帮助员工缓解育人困难,鼓励有需求的用人单位建立孕妇休息室、哺乳室,并配备必要的母婴服务设施,满足孕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需求,维护女性的劳动就业合法权益,依法依规查处任何形式的就业性别歧视,孕产妇歧视、哺乳期歧视等等行为,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等。
“儿童友好、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是新时代的一幅美丽画卷。它需要上下联动,一体推进,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绘就。”杨文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