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乐产业“跨界”教育游戏既是偶然也是必然10月份以来,我相继考察了广州、武汉、杭州、长沙等几个省会城市的儿童游乐市场,拜访了十几家儿童游乐企业,对个别企业进行了深度访谈,掌握了许多来自市场一线的真实情况。
总体来说,受新冠疫情的冲击,整个儿童游乐产业受到严重的影响,一些小型的企业已经转型了,中大规模的企业也不得不缩小规模、裁减人员、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在坚守中等待机会。
在市场考察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综合商业体里面的儿童游乐区域“悄悄”地增加了许多教育游戏类型的项目,而且受欢迎程度比较高。
我向几个儿童游乐企业的负责人了解和咨询,在儿童游乐场馆融入教育游戏项目的运营情况。有的表示情况比较乐观,有的表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通过汇总各方意见可以看出,儿童游乐产业“跨界”教育游戏,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新冠疫情发生前2-3年,儿童游乐产业虽然已经出现整体下滑的趋势,但是整个产业总体还是充满活力的,大家的日子过得还是挺滋润的,没有太大变革的压力。
新冠疫情的忽然发生,使许多产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餐饮产业、文娱产业、实体商业。而儿童游乐属于文娱产业下面一个细分产业,,经营方式上又属于实体商业,受影响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许多产业都积极创新模式,原先一些还在初级阶段的商业模式获得了爆炸式的增速,例如: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外卖、社区电商等等。
最近几年,游乐产业相关主管部门印发了多个文件,持续对儿童游乐产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原先一些“打擦边球”的儿童游乐项目,内容不健康的游乐项目,有危险性的项目已经被逐渐清理出市场。
业内的人都知道到,接下来儿童游乐市场的监管只会越来越严格,因此大家都在积极寻找合适的项目进行补充,而益智健康的教育游戏是其中一个重点选项。
随着AI技术、AR技术、体感技术、MR技术逐渐成熟,儿童游乐产业及时结合融合,推陈出新,各种创新的儿童游乐产品不断涌现。
但是,儿童游乐产业必须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技术,另一条是内容。只有技术强是不够的,内容创新也要跟上,而优质的教育内容是儿童游乐产业最大的短板,只有把短板补上了,儿童游乐产业才能上一个台阶。
儿童游乐产业的核心受众是12岁以下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没有自主消费能力的,基本上都是在家长陪同下进行消费体验的。也就是说,只有在家长觉得游乐项目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前提下,才会为孩子买单体验。反之,就算是免费给孩子玩,家长也不会同意。
我在几个儿童游乐场看到,带孩子来玩的家长都是80后,90后,这些年轻家长的文化水平和素质都是挺高的,鉴赏能力也很强。很多家长都是认真了解游乐项目之后才会给自己的孩子投币。其中,益智类、运动类的教育游戏,是家长们的主要选择。
今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意见》里面有两点核心内容:(1)幼儿园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促进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与发展。(2)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意见》对于儿童游乐产业来说,看似一个很大的机遇。但传统的儿童游乐企业偏重于娱乐和游戏,对知识的教育不够重视。长时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要在短时间转变过来比较难,而独自研发的成本又太高。携手儿童教育企业,既能借势借力,还能节省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在市场调研过程中,武汉儿童游乐企业张总的一番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疫情面前,各行各业都很难。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唉声叹气,也不要指望谁来帮助你,只有敢想敢干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
偶然也好,必然也罢。儿童游乐产业“跨界”教育游戏,方向一定是对的,但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肯定需要较长的时间磨合与耐心的探索。机会只留给发现机遇,又能持之以恒的人。